打通回乡“堵点” 铺好“归巢”新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 道路称重

    打通回乡“堵点” 铺好“归巢”新路

    发布日期:2023-09-13

  • 产品特点

  “克伟葡萄种植庄园”负责人鲁克伟(左)和前来进货的超市老板整理刚采摘的葡萄。本报通讯员 赵怀勇 摄

  安徽怡雯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负责人李林(左一)在严把产品质量关。本报通讯员 杜建龙 摄

  临泉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2014年外出务工人数最高峰时有70余万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承接沪苏浙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在本地160多万非流动人口形成的市场需求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业用工需求双重刺激下,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发展。

  临泉县敏锐把握这一趋势,积极出台政策,主动对接服务,常态化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出台“临商回临”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9月1日上午,位于临泉县临庐产业园区的安徽怡雯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组工人正在给即将出口土耳其的室内鞋粘上装饰用的毛球;另一组工人给装扮发型的蝴蝶结贴上标牌,一个个玫红色的蝴蝶结包装成箱后,将漂洋过海“飞”往意大利。

  这家纺织企业老板名叫李林。“2020年12月,被家乡的创业环境所吸引,我带着在江苏无锡打拼多年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回到临泉投资建厂。” 李林向记者介绍,企业成立以来,致力于打造外贸优质精品,产品已打入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市场,并在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客户群。

  “在家乡办企业,既能给地方带来税收,又能给乡亲们带来就业机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临泉人,我感到很自豪。”李林和记者说,在园区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该公司年产室内鞋、袜已达2000万双,带动当地600多人就业。2023年,李林被评为安徽省“返乡创业之星”。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像李林一样,因家乡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和优惠政策,返回临泉投资兴业,昔日的外出务工潮逐渐转变为返乡创业潮。

  为了让返乡人员留得下、能发展,临泉着力在县域“硬环境”“软环境”双提升上下功夫,深入推动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提供场租减免、物业减免、水电补贴、税费减免、融资贴息、社保补贴、就业补助等优惠条件。在政策上,全面梳理中央、省市现有创业支持政策和促进就业创业的各类普惠性政策,建立政策落实负面清单,逐条破解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就业创业环境一直在优化、就业创业帮扶措施持续加强,成为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积极因素。”临泉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规模逐年缩小,2021年外出务工劳动力58.99万人、2022年58.47万人、2023年57.65万人,虽然降幅幅度不大,但已呈回流态势。2022年以来,1359名投资者回家乡创业、921名技术工人回家乡兴业、8000余名普通劳动者回家乡就业。

  “多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他乡历经磨炼,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积累了资金,很多人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热情高涨,形成了一种生命力强的‘回归经济’。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经济现象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采取切实措施,感情引导入手,政策扶持落脚,让分散在各个行业的‘回归经济’汇聚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临泉县委书记、县长江利国说。

  临泉不仅是劳务输出大县,也是传统农业大县,常年种植小麦150万亩、玉米120万亩,大豆、花生、红薯近10万亩,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达150万吨。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全力发展肉牛肉羊提供了“第二草原”。截至今年初,全县肉牛存栏6.52万头、肉羊存栏40.39万只。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让家乡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让资源变财源,成为返乡人员在临泉创业的主战场。

  经过一个夏天的安装、改造、调试,8月31日,位于临泉经开区的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半自动化屠宰流水线开始试生产。

  “与以往人工屠宰相比,现在效率更加高,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刘小保和记者说。他在临泉长官镇贩过牛,后来去上海务工做牛肉销售。摸爬滚打20多年后,于2019年回到家乡投资近亿元建厂,主体业务是牛羊屠宰、冷冻、销售。

  “流水线多头,可以‘吃’掉全县养殖户每年出栏的肉牛,完全解决养殖户担心的‘卖难’问题。”刘小保说。

  “屠宰利润是养殖利润的1.7倍,深加工是养殖的2.8倍。返乡人员通过在家乡办厂,做活‘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赚取可观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临泉牛羊产业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使临泉成为全国肉牛肉羊全产业链典型县。”临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人盯着牛羊“大展宏图”,也有人利用在外学到的电商销售经验,在家乡开办新型农业电商公司,以移动电商为媒介,让全县优质农产品“卖全国”。

  在临泉县新城区兴泉大道北侧一家店铺旁,“临泉县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的牌匾异常醒目,店内的货架上摆放着红薯粉丝、金丝皇菊、麻油、蜂蜜、咸鸭蛋、卤猪蹄等几十种临泉特色农产品。

  2017年9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工的李红林回到临泉,在谭棚镇注册成立安徽壹号农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事优质农产品电商销售。“在这里线下展示的只是一部分,我们通过线上销售的临泉农产品将近120种。”李红林对记者说。

  “我们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很多本地特色农产品质量虽优,但是缺乏销售经营渠道。壹号农仓通过建立‘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的‘电商+基地+农户’模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帮助农户和加工公司解决销售难题。”李红林说,2018年,公司组织了滑集镇史庄村的晚秋黄梨与环球捕手平台的对接活动,5个小时销售30多万公斤;2019年,公司与水滴筹合作,销售谭棚镇土鸡蛋和变蛋60多万枚;2020年3月,艾亭镇养殖户上万只麻鸭滞销,公司积极寻求渠道,在平台销售近7000只……

  2020年6月,李红林和临泉县一些返乡从事电商产业的年轻人一起,成立临泉县网商协会,并设立了公共直播间,免费供全县电商企业或个人直播使用。

  “有了自己的直播平台带货,能更好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也能把本地更多优质农产品宣传销售出去。”李红林说,2022年,壹号农仓全年销售额达3200万元,今年1月至8月销售额达2600万元。

  如今,临泉当地超市销售的猕猴桃、火龙果、圣女果、草莓、葡萄等水果,很多是从乡村种植基地刚刚采摘的。这些基地的创始人大多在外务工多年,学得一手过硬种植技术后返乡创业。

  在白庙镇鲁阁村委会附近,“克伟葡萄种植庄园”几个大字分外夺目。在一串串青色、紫色葡萄覆盖的长廊下,工人们正在将一篮篮葡萄称重后抬到小货车上。

  “现在正是采摘季,今年我种的有机葡萄亩产达1500公斤。葡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口感好、果型优,很受消费者欢迎,县城的超市都是直接开车来进货。按照每公斤36元计算,一亩地能卖5万多元,再刨去成本,能赚1万多元。”葡萄庄园的主人鲁克伟对记者说。

  鲁克伟早年外出进过厂,跑过运输,卖过水果。2012年,在村里一再动员下,他和妻子返乡种起了有机葡萄。10年间,从最初的30亩地发展到现在的100亩。

  说起种植葡萄的艰辛历程,鲁克伟深有感触:“多亏了镇里、村里给予支持。你看,为了方便葡萄外运,葡萄园外的水泥路就是村里修的。2018年一场大雪,大棚全部被压倒了,损失惨重,又是镇村干部帮我协调贷款,才使得葡萄园重新恢复起来。”

  入秋后的早晨凉风习习,在高塘镇龙信诚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工人们正在把收获的红薯按等次进行分拣、打包、装运,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西瓜红’,目前最畅销的鲜食红薯。”合作社负责人贾全龙说,今年合作社流转种植的6000亩红薯喜获丰收,最高亩产达到4000公斤。

  今年38岁的贾全龙早年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闯荡,2016年返乡创业种植“西瓜红”红薯,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青睐。2018年,他流转200亩土地开始大面积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贾全龙带动下,2019年开始,临泉县掀起了“西瓜红”红薯种植热潮,他又开始培育、销售“西瓜红”脱毒苗,并附赠种植技术“明白纸”,使这一品种在临泉得到快速、高效发展。

  “外出返乡的‘新农人’,在绿色原野上辛勤耕耘,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理念,为农民增收探索新路径,有效缓解了乡村‘头雁’少、发展难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临泉县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说。

  在临泉县返乡人员中,也有人独辟蹊径,在文旅、养老等特色产业上发力,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临泉是人口大县,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已慢慢的变成为生活的刚需,本地休闲游市场需求很大。而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也需要更加多养老机构。近年来,吸引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机构、支持用市场手段发展文旅产业,一直是临泉县‘接您回家’活动的主攻方向之一。”临泉县相关负责同志说。

  位于姜寨镇坡寨村的木一博览园,花香四溢、五彩缤纷,令人流连忘返。占地2万亩的园区内,60多万株樱花、合欢、海棠等苗木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姜子牙文化休闲区、骑射场、太公一品农家乐、温泉会所等区域各具特色,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木一博览园是由在广东打拼多年的杨长岭于2016年返乡投资建设的。多年来,园区借助“姜尚故里”名片,打造融合旅游、体育、文化、农业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领周边群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在临泉县城风景秀丽的流鞍河畔,有一所霞光养老公寓。这个全县第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是由在合肥务工多年的刘曙光女士返乡创办的,目前有数百名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

  2017年,刘曙光的女儿侯菁楠也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律师工作,回到临泉,和妈妈一起经营管理霞光养老公寓。创业途中,最让母女俩难忘的是来自地方党委、政府的高效支持。

  “养老公寓最初只有一栋三层小楼和两排平房。记得有一天,县领导前来走访,询问我有什么困难,我提出想扩大规模,正为用地、资金问题犯愁。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接到县委办电话,说让我立刻去参加一个会。等我赶到那里,看到规划、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的领导都已先到了,原来这是专门给我们养老公寓开的协调会。” 刘曙光回忆。

  在霞光养老公寓两人一间的居室内,记者看到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室内光线充足,窗明几净,地面整洁。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坐在床上休息。当记者问起在这里过得好不好时,老人连声说:“比家里还好,照顾得也好,没想到老了能在这里享清福。”

  “返乡人员把创业的触角伸展到经济社会所有的领域,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但是,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很多人员还是初始创业,存在着资金有限、经验不足等问题。”临泉县相关负责同志和记者说,针对此,将大力推行信用贷款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拓宽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和联保贷款覆盖面,逐步降低反担保门槛和贷款抵(质)押标准,鼓励银行提高授信额度。

  与此同时,该县还将继续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的多层次创业培训,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参加“创业训练营”“阜创汇”“创业安徽大赛”等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一批返乡创业代表到省内外优秀企业学习锻炼,帮助创业人员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上的水准,把企业做大做强。(记者 安耀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