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吃的糖瓜,灶王爷吃了肯定给咱说好话。”在济南市莱芜区陈楼村的糖瓜作坊里,73岁的陈佃起老师傅一边查看着锅里的糖稀,一边笑着戏弄。“二十三,糖瓜粘”,阴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民间有用糖瓜祭祀灶王爷的风俗。
陈佃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第三代传承人,做糖瓜现已五十多年了。他说,“我父亲和我姥爷家那儿都干这个。”
“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有个破糖筐!”这句撒播已久的话,道出了陈家楼和邻近几个村做糖瓜的前史,现在村里从事糖瓜制造的手艺人就有100多名。
糖瓜虽小,但制造的过程却很杂乱,需求师傅没日没夜地在灶台前劳动。从备料发酵、熬制糖稀到冷却饴糖、上锅拔糖,再到递糖合缝等,往往需求几个人协作完结。
光熬制糖稀这一环节,每天从清晨两三点就开端,一下得熬八九个小时。陈佃起说,“整一个流程最少得十几个人,技能方面,火候得有个奇妙的劲儿。做好了之后,它中心那32个孔很均匀,越薄了越脆、越好吃。酒盅这么大的能做,茶碗那么大的、皮球那么大的也能做,最大的直径能到40公分。”
现在年岁大了,陈佃起把手艺传授给了几个五六十岁的“年轻人”。说着,他举起双手,记者这才发现,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上还烙印着细微的灼伤。
“熬糖的时分,温度要到达100多摄氏度,烫得很。可假如温度不合格,糖就无法组成;火候不对,糖瓜滋味就不地道。”陈佃起说,关于制造糖瓜的老伙计们来说,这种烫坏便是“粗茶淡饭”,“再疼,也得坚持啊,传承工序咱不能有一点点四面楚歌,每个环节都得一丝不苟。”
让陈佃起据守下来的不单单是一项技艺传承,更是一份滋味、一种情怀。几年前,他们开端线上出售不久,接到了一笔“特别订单”。在美国久居的青岛人张先生告知店肆客服,自己的老父亲已年过八旬,这几天常想念老家的糖瓜,就想着能吃上一口记忆里的那个滋味。为此,远在大洋彼岸的张先生决断下单5斤,并支付了昂扬运费。大家用很多冰袋、防撞袋、泡沫袋等细心包装后,将5斤糖瓜寄到了美国,解了一位远方游子的乡愁。
2015年,陈楼糖瓜荣登央视《舌尖上的良久》,自此声名大噪,销量也直线攀升。近几年,糖瓜每年出产20万斤,出售额500万元以上。2024年,陈楼糖瓜引领非遗赋能杨庄村庄复兴,当选第一批全省非遗助力村庄复兴典型事例。
渐渐地,陈家楼的乡民将炒糖工艺由手艺出产改成了机器出产,但陈佃起却仍然坚持一切工序手艺操作,据守着陈楼糖瓜原有的滋味。
正说着话,一旁传来嘹亮的喊声:“糖瓜出锅啦!”师傅们抬着糖管子,预备去室外勒糖瓜。跟着细麻绳越勒越紧,中空的糖管子变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糖瓜。凭借人力用竹筛子不停地翻滚,糖瓜渐渐的变圆。定型后,再来个“芝麻浴”,小糖瓜一下变得更诱人了。
“快尝尝!”做糖瓜的师傅顺手拿起一只小茶杯,朝着一个糖瓜砸去。啪的一声,糖瓜碎成了好几块。拿一块塞进嘴里,又酥又脆,香甜可口。(记者 姜斌 修改 刘宪伟 李姝蒙 规划 吕文佳 通讯员 曹伟 孟昊天)